2019年5月9日,正值2019全球人工應用博覽會舉辦首日,鎂客網“M-TECH 2019硬科技產業創新峰會”之“智能+制造業新未來——M-TECH 2019智能制造創新產業論壇”也完美落下帷幕,該論壇由鎂客網主辦,創新奇智聯合主辦,藝賽旗戰略合作,合力投資、SIPAI、蒲公英孵化器協辦,江蘇省智能裝備產業聯盟支持。
峰(feng)會現場(chang)全程聚焦“智(zhi)能(neng)+”,在鎂客網聯合創(chuang)始人(ren)兼(jian)COO薩向東的主持下,來自創(chuang)新(xin)奇智(zhi)、藝賽旗(qi)、云從科技、浪潮集團等企業的代表(biao)各抒己見,與(yu)數百位觀眾共(gong)同探討智(zhi)能(neng)制造產(chan)業的發展、應用現狀及未來。
圖 | 鎂客網聯合創(chuang)始人兼COO薩(sa)向東
技術為基,應用為王
作(zuo)為(wei)繼“人(ren)工(gong)智(zhi)能”之后(hou)又一個被(bei)寫入政府工(gong)作(zuo)報告的智(zhi)能相關(guan)新(xin)詞(ci)匯(hui),“智(zhi)能+”從(cong)被(bei)提及初(chu)始就(jiu)備受關(guan)注,尤其是在(zai)產業(ye)內(nei),什(shen)么是智(zhi)能+,如何智(zhi)能+,為(wei)產業(ye)企業(ye)發(fa)展提供了新(xin)思路和新(xin)方向。
根據政府的指(zhi)導,“智(zhi)(zhi)能+制(zhi)(zhi)造業”的任務在于(yu)打造平臺,拓展“智(zhi)(zhi)能+”,為制(zhi)(zhi)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智(zhi)(zhi)能+”領域(yu),當下獲得更多關注的便是智(zhi)(zhi)能制(zhi)(zhi)造產業。
以工業視覺為例,比之傳統工業模式,這一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自動檢驗、工件加工和裝配自動化以及生產過程的控制和監視等多個工業制造領域。創新奇智公司CTO、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首席架構師張發恩在題為《人工智能與工業視覺》的演講中表示,自動檢驗是工業視覺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具體應用包含完備性檢驗、形狀尺寸檢驗、表面檢驗、內部探傷檢驗等,該項技術的落地,將為實現生產自動化、提升檢驗和生產效率帶來可能。
圖 | 創(chuang)新(xin)奇(qi)智(zhi)公司CTO、創(chuang)新(xin)工(gong)場人工(gong)智(zhi)能(neng)工(gong)程院首席架構(gou)師張發恩
在演講的最后,張發恩總結稱“AI時代,技術為基,應用為王”。無疑,“技術”和“場景”的協同發展和融合,是人工智能技術成功商業化落地的必要條件。
制(zhi)造業企業如何(he)選(xuan)擇智造場景?如何(he)選(xuan)擇更(geng)具先(xian)進性和可實施性的智能(neng)技術?如何(he)使技術與場景融合落(luo)地,真正實現降本(ben)增效、轉型升級?在“智能(neng)+”發展初期,傳統制(zhi)造業企業在面對這些問(wen)題時往往毫無頭緒。
創新奇智華東區總經理宋云在圓桌“‘智能+’驅使下,制造業的變與不變”上著重強調了“智能+”落地過程中客戶數據化的重要性,并介紹了人工智能企業與傳統制造業企業共同挖掘生產環境與智能技術結合點,從而實現智變的經驗。創(chuang)新奇智(zhi)作(zuo)(zuo)為(wei)(wei)一(yi)家聚(ju)焦于制造、零售、金融的人工智(zhi)能(neng)賦(fu)能(neng)企業,在技術與(yu)場景(jing)的融合落地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cheng)功經(jing)驗,這些經(jing)驗亦將成(cheng)為(wei)(wei)奇智(zhi)進一(yi)步推進“智(zhi)能(neng)+”的穩固基石,賦(fu)能(neng)助(zhu)力企業客戶(hu)及合作(zuo)(zuo)伙(huo)伴提升商業效率和價值(zhi),實現數字(zi)化(hua)轉型。
圖 | 從左(zuo)至右(you):順(shun)融資(zi)本合(he)伙人(ren)張亮(主持人(ren)),創新奇智華(hua)東區(qu)總(zong)經理宋云,高仙市場總(zong)經理葉霞,庫柏特科技華(hua)東區(qu)負責人(ren)、合(he)肥公司總(zong)經理占俊
智能+制造,本質是降本增效
理性(xing)的(de)講,“智能+”是(shi)一個(ge)新概念(nian),但也不是(shi)一個(ge)新概念(nian)。
“智(zhi)能+”第一次以一個(ge)(ge)“獨立詞匯(hui)”的形式出(chu)現,是(shi)在(zai)兩(liang)會期間的政府工作(zuo)報告中。作(zuo)為一個(ge)(ge)文字概念而言,“智(zhi)能+”是(shi)一個(ge)(ge)新創詞,但(dan)是(shi),從產業角度出(chu)發(fa),“智(zhi)能+”依然是(shi)一個(ge)(ge)存在(zai)已(yi)久的概念。近年(nian)來,包(bao)括工業、醫療、教育等產業領域,無一不高(gao)喊“智(zhi)能化(hua)”口號,尋求智(zhi)能化(hua)升級。
為什么都追求智能化?藝賽旗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胡立軍在主題演講《此“機器人”非彼“機器人”——RPA虛擬機器人》中給出了答案。
他明確表示,“智能+”制造的本質即是降本和增效,“近10年內,國內人口紅利呈現斷崖式下跌,人力成本不斷增加,‘減少人力成本支出’必然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這時候,技術則成為人們的“幫手”。只不過,人與技術各有優劣,因此企業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人與技術之間找到一個最佳方案,并在管理層面實現一個可持續性的延續。
圖 | 藝賽旗聯合(he)創始(shi)人兼高(gao)級副總裁胡(hu)立(li)軍
那么,“智能+”在降本增效方面的落地效果又如何呢?為了讓論證更有說服力,胡立軍以藝賽旗業務為例,稱通過RPA機器人自主登錄增值稅查驗平臺,輪詢查詢增值稅發票,自動判斷發票真偽,可幫助減少原先需要的大量人力以及時間,極大的提高了業務部門的辦事效率。
“根據用戶的反饋,通過RPA機器人,公司可節約85%的人力成本、提高70%工作效率、獲得300%的投資回報、實現0錯誤率。”
“智能+”助力傳統產業升級,人機協作是未來
庫柏特科技華東區負責人、合肥公司總經理占俊在圓桌“‘智能+’與制造業的碰撞”中表示,“智能+”更為強調的是服務——如何通過軟硬件服務產業,實現降本增效。
圖 | 從左至右:江(jiang)蘇省人(ren)工(gong)智能(neng)產(chan)業技(ji)術創新(xin)戰略聯盟(meng)秘(mi)書(shu)長、蘇州工(gong)業園(yuan)區人(ren)工(gong)智能(neng)產(chan)業協(xie)會秘(mi)書(shu)長朱佳(主(zhu)持(chi)人(ren)),紐(niu)為水巖(yan)CEO呂江(jiang),塑成科技(ji)聯合(he)創始人(ren)兼CEO博爾金海倫,熙(xi)盟(meng)科技(ji)聯合(he)創始人(ren)祝佳巍
為(wei)了實現(xian)降本(ben)和增效,諸如(ru)AI、物聯網、云計(ji)算等技術開始被(bei)進(jin)一步開發和利用(yong),應用(yong)模式也從最初的(de)工業(ye)機器人變得多樣化(hua)。不過,隨著智(zhi)能(neng)(neng)化(hua)的(de)推進(jin),一些不和諧(xie)的(de)聲音開始涌現(xian),最初被(bei)人們視為(wei)幫手的(de)智(zhi)能(neng)(neng)技術開始變得具備“威(wei)脅(xie)性”,“機器人取代人”等言論一直沒有平息。
事實真是如此嗎?不然。“人工智能更注重交互環節,不管是人與人或者人與物。”熙盟科技聯合創始人祝佳巍在圓桌中表示。
理想狀態下,人機協作是智能制造的最佳姿勢。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溫浩在主旨演講《人機協同智能,產業AI融合》中表示,一個與人工智能協作的新時代即將到來。這一過程中,隨著人(ren)們對于智(zhi)能(neng)化的不斷追求,人(ren)工智(zhi)能(neng)也經歷了從感(gan)知到認(ren)知再到決策的進(jin)化,最終(zhong)才有了人(ren)機協(xie)同智(zhi)能(neng)。
圖 | 云從科技(ji)聯合(he)創始人(ren)溫浩
傳統制造業需求上升明顯,但“數據化”成攔路虎
數據顯示,至2023年,我國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將達到2.81萬億元,涵蓋工業機器人、3D打印、智能傳感器、智能倉儲物流、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等多個細分產業領域,并在多個場景內逐步實現落地。
“‘智能+’與‘互聯網+’有異曲同工之妙,AI已經不能被單純的看作為一個行業或技術,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基礎學科,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高仙機器人市場總經理葉霞表示。
可(ke)以看到,針(zhen)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有很多的細(xi)分(fen)(fen)市場可(ke)以進(jin)入(ru)。其(qi)中,工業視(shi)覺、工業機(ji)器人等是較多廠商選擇的切(qie)入(ru)口,而這些(xie)細(xi)分(fen)(fen)市場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guo)。
“今年能夠感覺到制造業對于轉型升級的需求明顯上升,傳統企業已經來到了需要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提升自己競爭力、達到客戶需求的時候。其中,有兩類企業的需求尤為顯著,一類是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或是擁有外資客戶的企業,另一類則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紐為水巖CEO呂江表示。
然而,市場前景(jing)一片(pian)大好(hao),傳統工(gong)業(ye)的現狀(zhuang)卻難以跟(gen)上(shang)腳步。這其中,信息化、數據化程度低成為阻礙傳統工(gong)業(ye)實現智能升級的絆腳石(shi)。
海康機器人華東區域銷售總監史奇峰在主題演講《見遠,行更遠——海康威視助力智能制造》中以自身為例,圍繞智能制造強調了兩點,其中一點為數據融合,即人工智能、物聯網、互聯網的數據互通。
圖(tu) | 海(hai)康(kang)機器人華(hua)東區域銷售總監史奇峰
針對“數據化”這一點,塑成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博爾金海倫指出,在當前的制造業環境中,仍舊有許多企業連數字化都還沒有達到,更何談智能化?可見,智能制(zhi)造產業雖然有著光明前(qian)景,但依(yi)舊(jiu)任重而道遠。
此外,除了數據化程度,浪潮集團互聯網行業部ITO李鋼也在主題演講《產業互聯時代下的新浪潮》中指出計算力的重要性,“自2018年以來,我們進入了產業互聯網時代,計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通過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將帶來巨大效率提升。”
圖 | 浪潮(chao)集團互(hu)聯(lian)網行(xing)業部ITO李(li)鋼
也因此(ci),在智能+、智能制造等(deng)概念和產業(ye)被眾人所追(zhui)捧的(de)當下(xia),創業(ye)者(zhe)們依(yi)舊需要保持冷(leng)靜(jing)的(de)思維,并擦(ca)亮雙眼,而不是腦門子(zi)一拍(pai)就著急(ji)著慌(huang)的(de)進(jin)入智能制造。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