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12月12日電 /美通社/ -- 今天,藥明巨諾中國(下稱“藥明巨諾”)宣布其位于上海浦東張江的研發中心正式落成。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吳強先生、上海市浦東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唐石青先生、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楊朝先生及市區相關職能部門分管領導,藥明巨諾聯合創始人兼藥明康德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胡正國先生、藥明巨諾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李怡平先生等嘉賓,共同(tong)出席了(le)落成典禮。
藥明巨諾研發中心位于張江科學城,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該研發中心將專注于細胞治療的創新性與實踐性研究,力求解決細胞(bao)免疫療法在基礎研發、產業化生產工藝開發以及質量管理體系的重大科學與應用問題。同時也會針對(dui)中(zhong)國高(gao)發(fa)癌癥病種開展(zhan)科學研究與開發(fa),在全球范圍內(nei)尋求優質(zhi)合作伙(huo)伴,將前沿、最具潛力的產品和(he)技(ji)術引入(ru)中(zhong)國市場(chang)并進行本土化(hua),以更好地滿足(zu)中(zhong)國患(huan)者的需求。該(gai)中(zhong)心(xin)已(yi)于(yu)11月投入(ru)運營(ying),將全面加速(su)藥明巨諾旗下在研產品的產業化(hua)發(fa)展(zhan)進程。
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約占全世界22%,發病人數居全球第一[1]。從以前的化療(liao)、放療(liao)、手術(shu)到后來(lai)的小分子靶向治(zhi)療(liao),傳(chuan)統的治(zhi)療(liao)方(fang)式雖然可以幫助(zhu)一些惡(e)性(xing)腫瘤(liu)患(huan)者(zhe)實(shi)現帶瘤(liu)生(sheng)存,但(dan)仍有大量(liang)發展到晚期或(huo)難治(zhi)性(xing)的腫瘤(liu)患(huan)者(zhe)期待新(xin)(xin)的療(liao)法,讓他(ta)們走出(chu)“絕(jue)癥(zheng)”的陰影。細(xi)胞免疫治(zhi)療(liao),為腫瘤(liu)患(huan)者(zhe)帶來(lai)了新(xin)(xin)的希望,成為人類抗擊癌癥(zheng)的全(quan)新(xin)(xin)利器。
公司致力于以創新(xin)為(wei)(wei)先(xian)導,成(cheng)(cheng)為(wei)(wei)細胞免疫治(zhi)療(liao)引(yin)領(ling)者,致力于在中國建立(li)起一(yi)個集研(yan)(yan)發、生產(chan)(chan)(chan)、銷售為(wei)(wei)一(yi)體的(de)細胞治(zhi)療(liao)技術平(ping)臺。2018年5月(yue)(yue),完成(cheng)(cheng)了(le)1億美(mei)元的(de)A輪(lun)融資(zi);6月(yue)(yue),在研(yan)(yan)產(chan)(chan)(chan)品(pin)JWCAR029成(cheng)(cheng)為(wei)(wei)中國首個獲批的(de)CD19靶點的(de)CAR-T產(chan)(chan)(chan)品(pin),領(ling)跑中國CAR-T的(de)臨床研(yan)(yan)究。
藥明巨諾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李怡平先生指出:“研發中心的落成對于藥明巨諾中國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進一(yi)步助(zhu)力我們擴大研發管線,以(yi)國(guo)際前沿的(de)細(xi)胞免疫治療(liao)技(ji)術(shu)、高(gao)品質的(de)產品,造福中國(guo)及全(quan)球患者。在不(bu)斷加速產業化進程的(de)同時,我(wo)們將繼續攜手國(guo)內外優質合作(zuo)伙伴,積(ji)極開展(zhan)多方(fang)位合作(zuo),將藥明巨諾打造成國(guo)際領先的(de)細(xi)胞免疫治療(liao)技(ji)術(shu)創新平(ping)臺,引領中國(guo)細(xi)胞免疫治療(liao)全(quan)面發(fa)展(zhan)。”
藥明(ming)巨諾聯合創(chuang)始(shi)人兼藥明康德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胡正國先生表示:“作為投資方及戰略合作伙伴之一,藥明康德十分欣喜地見證藥明巨諾研發中心的落成。相信隨著研發中心的落成,藥(yao)明(ming)巨諾會將前沿、最具潛力的產(chan)品(pin)和(he)技術(shu)盡快引入中國市場并進行(xing)本土化(hua),真正惠及中國患者。”
參考資料 |
[1]. W. Chen, R. Zheng, & P. D. Baade,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Jan 2016,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vol 66, number 2, retrieved fr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