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shang)海2024年(nian)10月14日 /美通社/ -- 百時美施貴寶宣布,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與逸沃®(伊(yi)匹木單抗注射(she)液)的雙(shuang)免疫聯合療(liao)法獲得中國國家(jia)藥品(pin)監督管(guan)(guan)理局(NMPA)批準新增適(shi)應癥,適(shi)用(yong)于不(bu)可(ke)切除或(huo)(huo)轉移性(xing)微(wei)衛星高度不(bu)穩(wen)定性(xing)(MSI-H)或(huo)(huo)錯配(pei)修復缺陷(dMMR)結直(zhi)腸癌(CRC)患者的一線治療(liao)。該適(shi)應癥此(ci)前已被(bei)國家(jia)藥品(pin)審評中心(CDE)納入突破性(xing)治療(liao)藥物(BTD)程序(xu)和(he)優先審評審批程序(xu),此(ci)次(ci)獲批是其(qi)在全球范圍內(nei)首(shou)次(ci)被(bei)衛生監管(guan)(guan)部門正式批準,也標志著百時(shi)美施貴寶(bao)在中國完成了旗(qi)下重(zhong)磅科學(xue)創新成果(guo)的"全球首(shou)發"。
此次獲批基于CheckMate -8HW研究[1],這是首個證實雙免疫聯合療法對比標準化療,在MSI-H/dMMR 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一線治療中,可為患者帶來顯著臨床獲益的III期研究。經盲態獨立中心審查(BICR)評估,在主要終點無進展生存期(PFS)方面,歐狄沃聯合逸沃對比研究者選擇的化療方案顯示出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的改善,使患者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下降79%(風險比[HR]=0.21,p<0.0001)。24個月時,歐狄沃聯合逸沃組的PFS率達72%,而化療組僅為14%。歐狄沃聯合逸沃在所有預設亞組中均觀察到一致獲益,包括具有RAS及BRAF突變的患者,以及基線有肝、肺、腹膜轉移的患者。研究中,歐狄沃聯合逸沃的安全性良好,未發現新的安全信號,3/4級治(zhi)療(liao)相關不良事件(TRAE)發生率為23%,而化療(liao)組為48%。
"結直腸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呈快速增長態勢,目前已高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2]。其中,攜帶MSI-H/dMMR分子表型的患者是一類特殊的人群,傳統化療對其效果不佳,預后較差。近年來,研究發現該類患者屬于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然而在當前的標準治療下,仍存在未滿足需求。"CheckMate -8HW中國主要研究者,中國藥科大學附屬上海高博腫瘤醫院院長李進教授表示,"在此背景下,我(wo)們非常(chang)驚喜地看到納(na)武利尤單(dan)抗與伊(yi)匹木單(dan)抗的(de)‘雙免聯合'療(liao)法在CheckMate -8HW中(zhong)取得了震(zhen)撼性的(de)數據(ju),表現(xian)出(chu)突破既往療(liao)效瓶頸的(de)巨大獲益(yi),并兼具良好的(de)安(an)全性;我(wo)們也同樣驚喜于這一(yi)適應癥能先于全球所有其(qi)他國家、最(zui)先在中(zhong)國落地。相信這一(yi)療(liao)法的(de)批準或將為中(zhong)國MSI-H/dMMR mCRC的(de)治療(liao)樹立全新的(de)標(biao)準,將患者(zhe)的(de)獲益(yi)提升(sheng)到一(yi)個新的(de)高(gao)度。"
歐狄沃與逸沃是兩種不同機制的免疫治療藥物,分別靶向不同的免疫檢查點(PD-1與CTLA-4),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抗擊腫瘤。兩者的聯合療法是全球和中國首個獲批的雙免疫聯合療法,具有明確的協同效應:CTLA-4抑制劑逸沃可促進T細胞的激活和增殖,而PD-1抑制劑歐狄沃可幫助激活后的T細胞識別、殺滅腫瘤細胞。逸沃激活的部分T細胞還可分化為記憶T細胞,改善長期免疫監視,實現高效、持久的抗腫瘤效果。歐狄沃和逸沃是全球(qiu)唯(wei)一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直接參與開發的(de)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此次歐狄沃與逸沃的新適應癥能在中國實現‘全球首發',無疑是我們在踐行‘中國2030戰略'道路上一個耀眼的里程碑時刻。正是由于近年來中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才使得這一全球的前沿創新成果跑出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 百時美施貴寶副總裁、中國及亞洲區域市場總經理、中國區總裁陳思淵女士表示,"未來,百時美施貴寶將繼續發揮在腫瘤學領域的獨特優勢,深耕中國高發疾病領域,進一步拓展歐狄沃與逸沃的適應癥;同時,我們將(jiang)積極與各方攜手,提高藥物可及性,滿足更多中國患者的未盡(jin)之需。"
自2018年歐狄沃成為中國首個獲批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以來,百時美施貴寶始終高度關注中國患者對創新治療的可及性,并于2018年12月支持中國癌癥基金會(CFC)發起了歐狄沃患者援助項目。伴隨此次獲批,歐狄沃患者援助項目有望新增歐狄沃用于MSI-H/dMMR mCRC一線(xian)治療適(shi)應癥(zheng)的(de)援助方案(an),以幫助減輕患者支付(fu)壓力、獲得改善生存結(jie)局的(de)機會。
本資料中涉及的信息僅供參考,請遵從醫生或其他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的意見或指導。
關于歐狄沃及逸沃
歐(ou)狄(di)沃于2014年7月獲批成為全(quan)球首個PD-1抑制(zhi)劑,目前已在超過65個國家(jia)和地區獲批共12個瘤(liu)(liu)種*,涵(han)蓋肺癌(ai)、頭(tou)頸癌(ai)、胃癌(ai)、食管(guan)癌(ai)、肝癌(ai)、腎癌(ai)、結直腸癌(ai)、尿路上皮(pi)癌(ai)、黑(hei)色素瘤(liu)(liu)、霍奇金淋巴(ba)瘤(liu)(liu)、胸膜腫瘤(liu)(liu)、不明原發部(bu)位腫瘤(liu)(liu)。
歐(ou)狄沃與逸沃于2015年(nian)10月(yue)獲批成為全球首(shou)個獲得監管機構批準的免疫腫瘤藥物(wu)聯合療(liao)法,目前已在全球超過(guo)5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共7個瘤種,涵蓋黑色素瘤、腎癌(ai)、結直腸癌(ai)、肝癌(ai)、肺癌(ai)、胸膜腫瘤、食(shi)管癌(ai)。
歐(ou)狄(di)沃(wo)是中國首(shou)個(ge)獲批(pi)上市的(de)免(mian)疫(yi)(yi)(yi)腫瘤藥(yao)物。歐(ou)狄(di)沃(wo)聯合逸沃(wo)是中國首(shou)個(ge)獲批(pi)上市的(de)雙(shuang)免(mian)疫(yi)(yi)(yi)治療。目前,以歐(ou)狄(di)沃(wo)為基礎的(de)免(mian)疫(yi)(yi)(yi)治療在中國已獲批(pi)共(gong)10項適應癥:
1. 歐狄沃可用于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既往接受過含鉑方案化療后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2. 歐狄沃可用于治療接受含鉑類方案治療期間或之后出現疾病進展且腫瘤PD-L1表達陽性(定義為表達PD-L1的腫瘤細胞≥1%)的復發性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患者;
3. 歐狄沃可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兩種或兩種以上全身性治療方案的晚期或復發性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GC/GEJC)患者;
4. 歐狄沃聯合逸沃可用于不可手術切除的、初治的非上皮樣惡性胸膜間皮瘤(MPM)成人患者;
5. 歐狄沃聯合含氟尿嘧啶和鉑類藥物化療適用于一線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胃癌、胃食管連接部癌或食管腺癌患者;
6. 歐狄沃可用于經新輔助放化療(CRT)及完全手術切除后仍有病理學殘留的食管癌或胃食管連接部癌患者的輔助治療;
7. 歐狄沃聯合含氟嘧啶類和鉑類化療用于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癌患者的一線治療;
8. 歐狄沃聯合含鉑雙藥化療適用于新輔助治療可切除的(腫瘤直徑≥4 cm或淋巴結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9. 歐狄沃可用于接受根治性切除術后伴有高復發風險的尿路上皮癌(UC)患者的輔助治療。
10. 歐狄沃聯合逸沃適用(yong)于(yu)不可切除或(huo)轉移性微衛(wei)星高度(du)不穩定(ding)性(MSI-H)或(huo)錯配修復缺陷(dMMR)結直腸癌(CRC)患者的(de)一線治療。
開發(fa)歐狄沃與逸(yi)(yi)沃所基(ji)于的早期研究均已被授予諾貝爾獎。歐狄沃和逸(yi)(yi)沃也是全球唯一(yi)由諾貝爾生理學(xue)或醫(yi)學(xue)獎得主(zhu)直接參(can)與開發(fa)的免疫(yi)檢查(cha)點抑(yi)制劑。
*歐狄沃為基礎的免(mian)疫單藥治療(liao)(liao)及免(mian)疫聯合治療(liao)(liao)方案
[1] André, T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chemotherapy (chemo) as first-line (1L) treatment f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MSI-H/dMM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First results of the CheckMate 8HW study. ASCO GI 2024, LBA 768.
[2] Han B,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Feb 2;4(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