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4年1月14日電 /美通社/ -- 被譽為“中國名茶之鄉”、“中國綠茶第一區”的雅安市名山區,茶園面積達30.16萬畝,農村人均擁有茶園面積居全國第一。突如其來的“4.20”蘆山強烈地震,讓雅安市名山區整個茶產業受災嚴重,其中茶農損失過億元。
八個多月來,雅安在重建之路上攻堅克難。其中,“保護生態、綠色重建”被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雅安市委、市政府反復提及。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日走訪雅安市名山區,探尋了名山區立足生態優勢,重建名茶之鄉過程中具有造血功能的原動力。
提檔升級:從精耕產業化經營開始
據雅安市名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倪雪梅介紹:整個名山區共有20個鄉鎮,其中有16個鄉鎮茶園面積上萬畝,192個村村村產茶、90%的農戶以茶為主業,有無糧村70個,無糧社450個,名山614平方公里的大地已成為山青、水秀、茶綠的壯觀“茶海”。
名山區茶葉種植基地面積現已覆蓋全區,并設有完善的農資連鎖經營制度和農資銷售卡制度,從源頭上防止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資流入基地;“以區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的茶樹病蟲害監控體系,能及時準確發布病蟲預報信息,減少施藥數量和施藥面積,并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積極打造安全高效茶葉基地。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有效整合茶葉資源,提升茶葉產業集約化水平,名山區政府還強力推進“蒙頂山茶”的市場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鼓勵企業強強聯合、抱團發展,先后成立了8家蒙頂山茶業集團公司。
“4.20地震之后,名山區委、區政府對我們茶企從建設用地、電力保障、融資服務、技改項目、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方面實施領導聯系和部門幫扶,并在政策和資金上有很大的傾斜,其實,政府與我們的目標都一樣:就是要把‘蒙頂山茶’做響、做大、做強。”皇茗園茶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文學向本網記者這樣講到。
目前,名山全區省、市、縣級龍頭企業達22家,現形成了以名優綠茶為主的種類齊全、加工精細、有一定規模和產品經營層次的產業格局;同時,金融機構也在助推茶產業發展,積極解決茶企融資難問題,不斷創新銀企合作模式。
另外,名山區茶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徐曉輝教授在名山萬畝生態觀光茶園中指著茶樹母本園茶樹種向記者介紹到:“名山特早芽213已被審定為茶樹良種,成為四川省建國后選育出的第二個茶樹良種;目前,名山已成為全國較大的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基地之一。”
轉變觀念:既要“品”又要“牌”
“我們的產品就是要安全。”楊文學董事長強調。
這里的“品”是指的茶的質量與安全。名山已創建成全國首批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茶葉高產優質高效標準化示范區、全國“三綠工程”示范縣、國家星火計劃優質茶產業化示范基地縣、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縣。并獲得整體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2013年10月24日由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驗收合格。
“我們的產品最終會推向市場,而我們如何為消費者服好務?應解決舌尖上的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喝得放心。蒙頂山茶生產制作嚴格按照《蒙山茶》國家標準執行,所以這不僅進一步規范了以蒙頂山名優茶為主的產品標準,也使名山成為全國第二個名茶實物標樣的擁有者。”楊文學向記者說。
有專家稱:世界上較好的茶產在中國,可世界較成功的茶企卻不在中國,中國有名茶沒名企,有好茶無品牌。而“牌”字在楊文學眼中卻被理解為品牌大眾化。“先嘗后買是我們公司至今延續的銷售方式,看似古老,不過在我看來是較有效的,口碑效應會讓我有穩定的消費者客戶群,并且只會不斷的擴大。”
據統計,蒙頂山茶五大品系中,現有16家企業、83個茶葉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6家企業、25個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家企業、2個產品獲得國家有機茶認證,60家企業已取得國家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蒙頂山茶”已成功申報為中國馳名商標,茗山茶業的“蒙山”牌、朗賽茶廠的“金葉巴扎”牌、蒙頂皇茶的“蒙頂”牌、躍華集團的“躍華”牌、禹貢集團的“宗玉”牌、皇茗園集團的“皇茗園”牌和味獨珍集團的“味獨珍”牌7個商標已獲得省級著名商標。
產業發展:激活造血功能是關鍵
地震之后,為迅速恢復茶產業,雅安市名山區抓住機會,爭取國際影視巨星成龍先生公益代言蒙頂山茶,強勢開展“蒙頂山茶”品牌營銷,迅速扭轉茶產業被動局面。
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名山區茶葉總產2490萬公斤,較前年同期減少5%,產值11.2億元,卻與前年同期約有增加,做到了減產不減收,茶農上半年人均現金收入5256元,增加686元,同比增長15%,在四川省丘陵地區增幅排位第一。
而且,茶葉生產已成為名山區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項目。2013年,僅茶業一項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223元,當年人均增收26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2%以上。茶業直接帶動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向茶葉產業轉移,常年達到1.5萬人,季節性轉移5萬人。
如此巨大的帶動作用,如何才能激發它的造血功能呢?雅安名山給出了答案。
雅安市名山區副區長秦德全表示稱,要把黃芽、石花、甘露、毛峰等“蒙頂山茶”開發成綠色食品,同時也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開發成綠色食品,建成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18個,基地實現農民年均增收680元。到2014年綠色食品(茶葉)生產基地面積達27.1萬畝,鮮葉產量達16萬噸,鮮葉產值達17.7億元。
在政府支持的同時,企業也發揮出主體作用。通過爭取貸款來樹立企業信心。并在用工方面提前發布信息,緩解鮮葉采摘的用工矛盾。堅持走出去進行品牌營銷,構建銷售渠道,拓展外地市場,與自主產品創新相結合,推動茶產業不斷升級發展,營造整個茶業良性發展局面,最終實現茶農增收致富。
此外,名山區還通過參加一系列大型的茶事活動,為名山茶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響蒙頂山茶品牌,以茶企業帶動茶農和茶產業的發展,茶產業再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激活災區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