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0年12月15日電 /美通社亞洲/ -- 集團企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和科技競爭力的主體。西方發達國家的集團企業在國民經濟當中都占有主導地位,而近幾年來,我國集團企業發展迎來了高潮 -- 不管是因為政府主導重組,還是因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我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有強競爭力的集團企業。這些集團企業亦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集團企業信息化也成為近幾年企業信息化領域的一大熱點。
內外合力集團企業信息化成熱點
集團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動力源自企業內在的強勁需求。一是購并和擴張帶來的整合和風險壓力,迫切需要集團企業建立強大的集團總部,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集團管控模式和風險預警體系。今年8月份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將使企業間的并購、整合活動更加頻繁,完善和健全集團管控模式和信息化系統,將顯得更為重要。二是集團企業對集團化運作效率、效益的提升,以及業務模式創新的需要。現在集團型企業越來越多,而且快速發展,但很多是通過購并重組而成的,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集團化運作、產業鏈協同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整個集團的運作效率和效益,并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業務模式。三是提高內控與風險管理、戰略決策水平的需要。集團企業需要對經營數據深度挖掘和分析,充分利用數據提高決策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集團企業信息化之所以成為熱點還與政府強有力的推動和引導分不開:國資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意見》,制訂了“登高計劃”;財政部發布實施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內控配套指引》,提出了會計準則、內部控制和會計信息化“三位一體”的標準和實施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力推動兩化融合,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軟件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產品政策,極大地推動了集團企業信息化的發展。
跟上浪潮理論研究與實踐同步
面對強勁的集團企業信息化需求,有關集團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管控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入。在國外,這些研究和實踐都是比較成熟和規范的。在中國,由于眾多集團型企業成立和轉型的時間不長,再加上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特點,因此,對中國集團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建設的策略、路徑和方法的實踐和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999年國家經貿委在首鋼舉辦的資金集中管理研討會,是集團管控模式發展的一個里程碑。2000年7月在北京梅地亞酒店,由國家經貿委綜合司主辦,財政部會計司、信產部支持,浪潮集團承辦,馬建堂司長主持的《互聯網時代的財務管理模式》研討會上,國內五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和眾多央企的財務總監參加會議,就互聯網時代的財務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會上,浪潮集團第一次提出了“集中式的集團財務”的新概念。盡管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IT 技術沒有今天成熟,對“什么是集團財務”、“財務是集中還是分散”還有些爭論,但在今天看來,該研討會無疑是我國集團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會議。從此,集團財務、集團管控、集團管理這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逐步被集團企業接受并實踐。隨著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的成立,集團管控進入了廣泛普及并大量實踐的新階段。
需求升級本土廠商是主力
經過了1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集團企業信息化建設步入了一個深化、提升的新階段,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集團企業信息化的重心正在從總部下移到產業單位,從集團管控邁向集團化運作,集團企業信息化進入深度應用時期。從1981年沈陽第一機床廠引進中國第一套 MRPII 軟件開始,經歷近30年的 ERP“萬能”和“無用”兩極誤讀,信息化開始回歸理性和本質。但信息化建設中提得較早、最多的一些理念,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如財務業務一體化 -- 實現這一目標的集團企業并不多,一把手工程 -- 但一把手使用得不是很好,等等。財務業務一體化、業務協同、全員參與和智能決策是集團信息化深度應用的特征和具體方向。
集團企業信息化從注重效率到注重效益,以及注重業務模式創新。長期以來,中國集團企業比較注重運營效率的提升,對信息化的考量也多是強調成本的降低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對業務模式的創新關注還不夠,而國際先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更注重效益和業務模式創新。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業務模式的創新,推動 IT 戰略與業務戰略的融合,實現管理創新與業務轉型,將是今后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將催生新的業態和新的服務模式,為集團企業信息化帶來新的空間和活力。
中國集團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力是本土力量,“中國式、國產化、實用性、自主可控”是中國集團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方向。集團企業新一輪的整合轉型為本土服務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包括浪潮在內的中國本土軟件和服務廠商在中國高端市場上已經取得了集體性突破,擁有了眾多的成功實踐,具備了推動中國集團企業信息化走向深度應用的能力,能夠通過自主創新提供更符合本土集團企業需求的信息化管理服務,將幫助更多國內企業在戰略、流程、人才和技術等多方面營造競爭優勢,成就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