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年11月9日電 /美通社/ -- 2012年11月3日,商業價值雜志與極客公園聯合舉辦了極客公開課?走進 UC 線下活動。
蘇劍南/UC瀏覽器高級產品經理:UC 瀏覽器 For Android 產品設計思考
作為一款覆蓋全平臺所有機型的應用,需要考慮到針對不同硬件做有針對性的優化,對于千元低端機,需要考慮提升運行性能,降低內存占用、降低耗電;而對于高端機型,則可以優化配置,展現出更好的效果。
對于 UC 來說,在變化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中的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早期 UC 定位于省流量,而隨著 3G 和更快的智能設備的出現,UC 重新將自身定位于極速、安全。
一款 Android 程序,自然需要考慮好兼容的問題,根據自身產品和公司的定位,決定去覆蓋那些平臺和硬件。對于 UC 來說,就需要盡可能得去兼容所有的機型,目前 UC 8 可以兼容 Android 2.1 以上設備。
分出產品設計的優先級,把重要的核心功能做到極致;同時利用奧卡姆剃刀定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當你有兩個處于競爭地位的理論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那么簡單的那個更好。如果你有兩個類似的解決方案,選擇最簡單的。
陳嘉彬/軟件研發經理:云加速在瀏覽器中的設計與優化實戰
UC 較早做了云端架構,通過云端的服務器加速實現在手機上獲得較好、省流量的網頁顯示效果。在移動互聯網速度還比較慢的時期,云端的功能主要是簡化客戶端邏輯,在云端去實現復雜的處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UC 重新根據用戶對移動端瀏覽的需求,改變了云端架構的方向,在 U3 內核發布后,云端主要負責資源整合與優化,而客戶端則去做更多的本地計算工作。
劉洋/HTML5研發工程師:移動瀏覽器上的 Web App 開發經驗分享
HTML 5 不僅僅是一項新的技術標準,它給移動開發帶來了新的可能,對 web app 的支持,對多媒體實現的支持和與設備的交互等等,這些特性可以讓開發者通過 HTML 5 技術來實現用戶的一些特定需求,比如在瀏覽器上快捷的閱讀,娛樂,垂直領域的信息獲取等。劉洋主要分享在開發過程中關于前端 MVC 和單頁面多狀態這兩個問題的處理方式。 MVC 與事件驅動解決單頁面多狀態可以從三個思路入手:1.通過片段標識符標識不同狀態;2.通過路由組織多狀態間的切換;3.將用戶輸入參數化,使其可復用、可模擬。
于賢文/游戲中心副總監:移動游戲用戶數據分析
手機游戲是 UC 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瀏覽器做發行平臺,九游移動門戶和移動社區 UC 樂園構成了 UC 游戲開放平臺,目前 UC 平臺上已經有超過 10 款游戲月收入超過百萬。
基于 UC 5000萬的用戶,于賢文分享了關于手游的一些數據:
國內智能機平臺用戶分布:67% Android,Symbian 22%,iOS 11%。(不包括 MTK 平臺)
手游用戶構成:28% 學生,20% 普通職員,18% 個體,15% 軍人
手游付費主體:1.軍人,2.個體,3.普通職員,4.學生
當前的手機游戲市場,Android 平臺潛力巨大,每日新增 Android 接近 70萬;用戶市場仍然在迅猛發展,結構也在不斷變化;端游頁游積極布局,競爭激烈;市場有大的渠道發行方,但平臺格局尚未形成。
極客訪談-俞永福/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UC Android 用戶月活躍數首次突破 1 億
俞永福在活動現場首次對外界披露了 UC 的重要運營數據-UC瀏覽器 Android 版本,在最近這一個月(30天)的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 1 億。達到了一個新的量級。同時俞永福表示,UC 未來三年的目標是做到 10 億級別的產品,海外市場,尤其是亞洲市場是 UC 的主要目標,目前 UC 在印度市場占有率排行第二。
開放的力量
在談到 Android 的開放性時,俞永福表示未來的移動互聯網,開放是主流,因此 Android 會引領移動互聯網,而不是封閉的 iOS。關于對移動互聯網的把握,UC 在 08 年就開始立項做 U3 內核,將重心放到了寬帶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上;現在 UC 相信 HTML 5,web app 和開放的力量。
關于移動互聯網
對于創業者,移動互聯網行業要求企業更有決心,這個要求是高于桌面互聯網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快速的發展,技術的高速迭代和高額的開發成本,要求企業在作出決策后,有更加堅定的信心去執行。技術的變遷是有序的,重要的是在技術趨勢中保持有序的前進,保持穩定的高水平前進。對于一個創業公司,需要有非常堅實的實行基礎,也要對未來趨勢的方向有正確的判斷。
中國的互聯網環境已經有所惡化,抄襲、不尊重版權和惡性的競爭已經出現,移動互聯網從業者們需要共同努力去維護現在還算不錯的創業大環境。尊重商業規則,讓創新得到認可,將創新得以循環。中國擁有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設備數量,所以中國的企業要有信心將自己打造成世界級的大產品,對于沒有強烈本地化特性的產品,中國的創業者在國內市場上經歷的鍛煉,足以應對海外市場的考驗。